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学校顺应发展趋势、对接国家战略、服务城市先导产业而成立的实体学院,是举全校之力组建的特区学院。学院通过高层次定位和全新体制机制,致力于培养中国自主的人工智能卓越人才,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。学院基础雄厚、生源拔尖、设施完备、条件优越,为上海交通大学百年徐汇校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。
学院秉承“用人工智能变革世界,用人才变革人工智能”的愿景,以“引育顶尖人才、产出顶尖成果、孵化顶尖企业”为目标,致力于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,打造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“黄埔军校”,引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。
学校底蕴
学科优势
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,是全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,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控制科学与工程、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。2016年,上海交通大学开设IEEE试点班,进行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;2019年,开设国家首批人工智能专业,设立人工智能(卓越人才试点班);2021年起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深度合作,共建“国智班”项目,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人才。学校人工智能专业2022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在最新的CS Rankings中,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位和人工智能分项全部位列全球第三。
人才优势
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,吸引汇汇聚了人工智能及交叉领域的国内外顶尖师资,包括两院院士2名,外籍院士1名,IEEE Fellow 14名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66 人次,“四青”人才110 人次。全校有700余位从事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博士导师(含医学院),覆盖多个专业方向。近5年来,人工智能及交叉领域获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6 项,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2 项、一等奖28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。学校培养出了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,学生3度夺得世界顶级赛事ICPC全球总决赛冠军,毕业校友创办了商汤科技、云天励飞、依图科技、第四范式等多家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和新兴企业。
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全面战略合作,建有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,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。7 个国家级平台、4个教育部平台和5个上海市平台共同支撑人工智能学科交叉,与上海、重庆、宁波、苏州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5家。
学院之“特”
在育人方面,学院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,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能力,致力于培养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的创新引领者。在科研方面,学院坚持以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、算法、架构与系统为核心,以通用人工智能的应用、治理与安全为关键,“深挖”与“交叉”并举,开展涵盖大模型、科学智能、具身智能、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全链条研究。
在运行机制方面,学院遵循人工智能发展规律,打造新型“政产学研”合作范式,携手上海市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、龙头企业构建“学院-产教融合平台-工业创新研究院”三位一体协同体系,贯通“0到1”、“1到100”的创新链,推动形成“人才促进创新,创新推动产业,产业吸引人才”的正循环。在管理服务方面,学院积极探索科学、灵活、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,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工作专门委员会,为优秀人才的引育与考核提供“绿色通道”。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担任委员会主任,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,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周伯文,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王延峰等人担任委员会委员。
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十余年拔尖人才培养的积累,学院教学整体纳入工科“致远荣誉计划”与“国智计划”(需符合基本条件),构建涵盖小班制、导师制、贯通制等在内的“致远+”模式。强化基础,挤水铸金重塑课程体系,推出数学-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。注重引导,从大一起就配备“责任导师”,负责学生的人格塑造、学业指导、科研引导、生活管理和人生规划。
学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上海浦芯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院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科大讯飞、商汤科技、云从科技、云天励飞、壁仞科技、第四范式等9家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,以“解决真问题、服务真场景”为导向,形成一个覆盖从底层到应用,从硬件到软件的教研大平台,实现成果应用转化的突破,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。